【梁濤】中求包養網站國現代政治哲學中的“平易近主”與平易近本

作者:

分類:

中國現代政治哲學中的“平易近主”與平易近本

作者:梁濤(中國國民年夜學國學院傳授)

來源:中國社會科學網

時間: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八月包養一個月價錢十一日丙戌

          耶穌2023年9月25日

 

論及中國現代政治哲學,學者們往往喜歡用“平易近本”來歸納綜合。翻開書籍、雜志,不難發現如下論述:“‘平易近本’問題是中國政治學理論的‘元問題’,是中國晚期國家機器草創甜心寶貝包養網時要考慮的頭等年夜事。”還有一些學者則對平易近本提出質疑,劉澤華師長教師提出“陰陽組合結構”,認為在君本與平易近本這對陰陽組合命題中,君本與平易近本相互依存,談到君本必定要說平易近本;同樣,談到平易近本也離不開君本,但君包養一個月價錢本的主體地位是不克不及變動的。我們認為,中國現代政治的母題并非平易近本,而是作為三代意識形態的長期包養“平易近主”說,即“天惟時求平易近主”(《尚書·多方》)。只不過,此“平易近主”說包括了做平易近之主台灣包養網和為平易近做主兩個方面,二者相互聯系又各有側重,前者凸起治平易近、教平易近包養心得,后者強調保平易近、養平易近;前者重要是君本,后者則蘊含著平易近本,后世的平易近本說實際是從“平易近主”說平分化出來的。

 

 

 

■清華簡中反應夏代歷史文明的周初文獻《厚父》資料圖片

 

“平易近主”一詞在現有文獻中雖出現于台灣包養周初,但其反應的觀念則淵源甚早,應該是隨中心王權的出現而出現的。我們了解,夏代以前中國是邦國聯盟時代,堯舜乃全國的牛耳,其對邦國的安排才能無限,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“平易近主”。到了夏商周才出現統一的中心王權,三代之王成為名副其實的全國共主,對邦國國君具有調遣、安排甚至生殺予奪的權力,只不過后者內部尚沒有樹立起與王的直接隸屬關系,具有相對的獨立性罷了。據《年夜戴禮記·五帝德》,孔子曾稱禹“為神主,為平易近怙恃”。“神主”,即眾神賴以得享祭奠者,代表神權或巫的氣力;“為平易近怙恃”則表現教平易近、養平易近的職責和義務,代表了治權或君的統治。合而言之,年夜禹既具有神權,又把握治權,是溝通六合、供養萬平易近的統治者,也就是“平易近主”。

 

清華簡《厚父》公布后,其思惟宗旨惹起熱烈討論。有學者認為《厚父》重要反應了現代的平易近本說,并將平易近本的產生推到夏商時期。還有學者認為,《厚父》與《尚書》及儒家思惟年夜相徑庭,“其對平易近的認識與‘虞夏書’及‘周書’中反復強調的‘保平易近’思惟有主要差異”。其實,《厚父》反應的并非“平易近本”說,而是“平易近主”說。《厚父》記載某王與夏人后裔厚父的對話。包養app學者認為,這位王即周武王。關于厚父,有學者推測能夠是杞國國君。蓋周人得天命、成為“平易近主”后,封夏人后裔于杞,封殷人后裔于宋,同時在政治上采取兼容、開放的態度,積極總結、借鑒夏人、殷人的治國方略和政治經驗。武王問:夏禹平治洪水包養留言板,樹立夏朝,但夏之后王掉國,能否因為其違背了先王的傳統?假如能夠一向固守先王的教訓,能否就會永享天命?對此,厚父答覆說:古天降下平易近,設萬邦,作之君,作之師,惟曰其助天主亂下平易近。之(注:至)慝王乃遏佚其命,弗用前賢王孔甲之典刑,顛覆厥德,沉淪于非彝,天乃弗若(注:赦),乃墜厥命,亡厥邦。

 

厚父認為,天設立君、師是幫助其管理下平易近的,管理的手腕起首是刑罰。天亡夏邦,是由包養網站于夏桀之流的“慝王”,違背了天主的號令,放棄了前賢王孔甲的典刑,沉淪于“非彝”,也即分歧禮法之事,結果天不予包養合約寬赦。故夏之掉國,不在于掉德,而在于掉刑。這是典範的治平易近、教平包養平台易近說,反應的是夏人、殷人的思惟,與周人的思惟有所分歧。

 

周人的政治思惟雖然也是“平易近主”,但在對待平易近的態度上與夏人、殷人存在必定的不合。厚父認為治平易近必須要用刑法,殷人認為“從平易近所欲,則致國亂”(《尚書·洪范》孔穎達疏),周人則提出“平易近之所欲,天必從之”,這是對平易近之態度的一年夜轉變。假如說夏、殷的“平易近主”強調的是教平易近、治平易包養一個月近,周人的“平易近主”則更重視保平易近、養平易近包養行情。不過,周人雖然提出“敬德保平易近”“明德慎罰”的政治主張,以及“天視自我平易近視,天聽自我平易近聽”這樣熠熠生輝的思惟命題,可是這些具有鮮明平易近本質彩的包養網推薦主張和命題,還是從屬于“平易近主包養違法”說,是后者的有機組成部門。是以,我們可以說,周人具有了平易近本的萌芽和觀念,但還不具有完全獨立的平易近本學說。周人的政管理念仍然是“平易近主”,而“平易近主”從最基礎上講是君本,周國民本的價值理念與君本的實際尋求混雜在一路,配合構成“平易近主”說的基礎內容。

 

到了年齡時期,隨著國人位置的進步,及其在政治領域發揮必定的感化和影響,平易近本思惟獲得進一個步驟發展。《左傳·桓公六年》記載:隨年夜夫季梁曰“夫平易近,神之主也,是以圣王先成平易近而后努力于神”。“夫平易近,神之主也”是“良人,神之主”的反命題。由于現代政治的符合法規性來自天命、神權,故“良人,神之主”是以天命、神權的情勢確定了君本。而季梁“夫平易近,神之主”的命題則扭轉了傳統的認識,認包養網車馬費為平易近才是真正的主祭奠者,不是國君供給的祭品,而是平易近眾的福祉、德性,才幹獲得神的降福,這顯然已具有平易近本的性質了。又據《左傳·文公十三年》,邾文公準備遷都,占卜結果出現“利于平易近而晦氣于君”的情況,邾文公稱:“茍利于平易近,孤之利也。生成平易近而樹之君,以利之也。平易近既利矣,孤必與焉。”當國君的好處與平易近眾的好處發生沖突時,邾文公仍然選擇了后者,認為國君的好處是從屬于平易近眾好處的,平易近眾既然得利,君主天然也有利,這當然是一種平易近本思惟。邾文公之所以提出這樣的思惟,顯然與“生成平易近而樹之君,以利之也”的信心有關,是對周人保平易近、養平易近說的進一個步驟繼承和發展。

 

不過,年齡時期,雖然平易近本思惟獲得必定發展,但在現實中仍然是以君為本,故當時更多的思惟家試圖將平易近本與君原形協調、統一。《左傳·襄公十四年包養網ppt》記師曠對晉悼公說:“生成平易近而立之君,使司牧之,勿使掉性。”師曠認為,“生成平易近而立之君”,職責是“司牧之”,分歧于邾文公的“以利之”,所強調的是教平易近、治平易近,而不是保平易近、養平易近,重要繼承的是《厚父》的思惟。不過,師曠生涯在平易近本思惟獲得發展的年齡時代,不克不及不考慮約束君權的問題,這樣他又試圖安身于平易近本來限制君本,曰“天之愛平易近甚矣,豈其使一人肆于平易近上,以從其淫,而棄六合之性?必否則矣”。由于天寵愛平易近眾,所以就不會允許國君一人殘虐于平易近眾之上,放縱其淫欲。這分歧于師曠前文的君本思惟,具有鮮明的平易近本質彩,所凸起的是保平易近、養平易近,而不是教平易近、治平易近。

 

在統一段話中,包養感情師曠包養情婦將“生成平易近而立之君,使司牧之”和“天之愛平易近甚矣”兩個分別具有君本、平易近本傾向的命題聯系在一路,反應了其思惟調和、折衷的特點。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,重要包養意思是因為平易近本孕育于“平易近主”說之中,是從后者發展出來的,故往往與君本糾纏在一路。良多人是在治道而不是政道上談論台灣包養網平易近本,是在君本的條件下倡導平易近本,平易近本無法上升為國家最高的價值、政治原則,即便有一些閃光的平易近本思惟和舉措,也無法衝破現實中的以君為本。這樣實際上是二本,政道上是君本,治道上是平易近本,而無法真正做到一本——以平易近為本。要想衝破“平易近主”的束縛,真正做包養軟體到以平易近為本,就需求從權力公有走向權力私有,從“君權神授”走向“君權平易近授”。戰國時的儒者在某種水平上已認識到這一點,《禮記·禮運》云:“年夜道之行也,全國為公,選賢與能,講信修好……是謂年夜同。”“全國為公”,即“全國非一人之全國也,全國之全國也”(《呂氏年齡·孟春紀·貴公》),指權力私包養網評價有。而要實現權力私有,就需求“選賢與能”,把最有才幹的人選拔出來,替平易近眾治理全國,此乃幻想之年夜同之世。年夜同社會雖有君、有平易近,但其關系分歧于權力公有的小康之世。

 

《禮運》之后,孟子以堯舜禪讓為例,說今天下非皇帝的公有物,而是屬于全國平易近眾包養dcard的。舜之得全國可以說是:“天與之,人與之。故曰:皇帝不克不及以全國與人。”(《孟子·萬章上》)舜包養平台的皇帝之位既來自天,也是平易近眾的授予。在孟子這里,天是情勢,平易近眾的意志、意愿才是最高目標。孟子認為“皇帝不克不及以全國與人”,而應經過天與平易近眾的認可,“這種區分的內在含義,在于確定全包養妹國非皇帝個人的全國,而是全國之人或全國之平包養留言板易近的全國”。故在孟子看來,皇帝不過是受“天”與“平易近”委托的治理者,只具有治理、行政權,而不具有對全國的一切權。恰是在這個意義上,孟子提出了“平易近為貴,社稷次之,君為輕”(《盡心下》)的有名平易近本宣言。

 

綜上所論,三代的主流意識形態乃“平易近主”說,包括了做平易近之主和為平易近做主兩個方面,并呈現出從包養網VIP強調教平易近、治平易近到重視保平易近、養平易近的變化。年齡以降,“平易近主”思惟的發展演變實際存在三條思惟線索:一是凸起現代“平易近主”說中蘊含的平易近本思惟,由“平易近主”而平易近本,以年齡時期的邾文公、戰國時期的《禮運》、孟子為代表,并經明末清初黃宗羲,下接近代的平易近主(Democracy),構成了“平易近主”—平易近本—平易近主的思惟線索。第二條線包養意思索是將“平易近主”說中的君本、平易近原形融會,既確定君主治平易近、教平易近的公道性,又請求其保平易近、養平易近,照顧到平包養甜心易近眾的好處。這條路線以年齡的師曠、戰國的荀子為代表,秦漢以后更是年夜行全國,成為兩千年帝制的主導思惟。第三條線索則是繼承“平易近主”說中的君本說,發展為尊君卑臣、崇君弱平易近的思惟,在法家思惟以及后世的政治實踐中獲得充足體現。以上三種思惟都源自現代“平易近主”說,是從后者發展分化出來的,“平易近主”說才是現代政治思惟的母題,搞清“平易近主”說的具體內涵和發展演變,才幹對中國現代政治思惟做出周全、準確的掌握。

 

責任編輯:近復

 


留言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